蟑螂的危害與防治措施
蟑螂俗稱偷油婆、貨郎、灶螞子等。蟑螂屬昆蟲綱蜚蠊目,分為德國小蠊、美洲大蠊、黑胸大蠊、歐洲大蠊、褐斑大蠊及日本大蠊等。蟑螂多滋生于溫暖、潮濕、食物豐富且多縫隙的場所棲息,這是他們滋生所需的4個基本條件。蟑螂的繁殖速度極快,不斷嚴重的污染我們的食物,身體還攜帶了大量的致病菌,目前已被證明攜帶約40種對脊椎動物致病的細菌。如傳染腺鼠疫的鼠疫桿菌、傳染麻風的麻風分支桿菌、引起小兒腹瀉的志賀氏副痢疾桿菌等。此外,蟑螂還尚可導致人工感染亞洲霍亂、肺炎、鼻疽、炭疽以及結核等病菌。蟑螂屬于晝伏夜出的生物,據觀察,他們一般在黃昏后爬出,在21:00—23:00期間屬于蟑螂爬出的高峰期,至清晨5:00左右回窩。
蟑螂的季節性繁殖受溫度的影響,在南方蟑螂的繁殖高峰期一般為8-10月,1-4月份的繁殖密度較低,屬于蟑螂繁殖的低峰期。而北方的高峰期出現的比較早,見于五月,與北方的取暖設備有很大的影響。
目前人們滅殺蟑螂的主要措施是通過化學藥劑,如噴灑化學試劑、投放毒餌等。當室內發現蟑螂時,我們可以清潔室內,使其保持干凈、整潔,可以有效的減少蟑螂的密度。當我們用化學藥劑將蟑螂消滅后,必須消滅蟑螂的室內轉移地,有些可在戶外棲身的蟑螂在冬季氣溫下降的時候有趨于室內的習性,為了預防這些情況的發生,墻壁、地板、門框等有孔洞和縫隙的都應當用水泥、油灰等材料加以封閉,不留空隙,以防蟑螂通過室外場所進入居住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