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頭普通肉牛從出生到被送上餐桌需要多久?
“一頭普通的肉牛從出生到被送上餐桌需要多久?”關于這個問題,一名從事黃牛養殖的專業人員楊先生給予了我專業的解答。
牛的出欄時間與牛的養殖方式、品種、食物、天氣等都息息相關。
我們以西門塔爾雜交黃牛為例,就牛的養殖方式而言,農村散養的雜交黃牛養殖效率遠不如圈養的,由于牛經常走動,膳食搭配也比較差,所以它的出欄時間就比較久,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從出生到出欄大概需要2年-3年的樣子。單就肉質而言,由于頻繁走動和養殖周期較長,所以它的肉質比較勁道,是制作手打牛丸,和熬制高湯主食材的不二之選。
牛從出生之后它的生長周期分為:幼牛期和育肥期。西門塔爾雜交黃牛經過長達九個月的孕育從母體繁殖而出,牛單胎、雙胎率一般僅占懷孕總數的1~2.3%。幼牛期,牛剛出生時體重為60到70斤,通過養殖戶的悉心照顧,經過長達三個月的養殖期就可以長到300斤左右,而后進入下一個階段育肥期。將300斤左右的小公牛進行圈養,那么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,平常注意圈舍環境衛生,定期消毒圈舍,搭配合理營養的育肥牛飼料,預防育肥牛常見疾病,做好以上幾點,育肥牛從300斤長到1300斤只需要10-12個月的時間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圈養牛容易造成營養不良,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引起一些疾病,牛常見的疾病有六種,分別是??谘?,牛異食癖,牛前胃遲緩,牛便秘,牛胃腸炎,牛感冒,任意一種疾病都可能造成牛的死亡。在肉牛的養殖期間應多觀察情況,發現后及時采取相應的救治辦法。
牛出欄之后,養殖戶會根據牛不同部位的口感以及品質進行分離,供給不同的餐廳及超市來進行銷售。
牛的各個部位不同,吃法也不盡相同。
1、牛脖肉牛脖子肉由于運動的多,所以牛脖肉較硬,爽滑而有嚼勁,肉質干實,肉紋較亂。適合于風干食用、制作牛肉丸、煨湯或用作餡料。
2、牛肩肉牛肩肉,位于牛的前肩胛部,前腿的上部纖維較細,口感滑嫩。適合燉、煮、鹵。
3、牛腩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松軟肌肉,脂肪較少,筋也較少,肉質稍韌,口感肥厚而醇香,適合紅燒、燉湯或咖喱。
4、牛腱牛腱子分前腱和后腱,熟后有膠質感。適合鹵、紅燒、醬牛肉。
5、牛外脊牛外脊處的肉質鮮紅,脂肪沉積,呈大理石斑紋狀。因為有脂肪所以煎、烤起來味道更香,口感也很好,適合于制作牛排。